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5的文章

你爸媽怎麼花錢?你,可能正在重演他們的人生!

圖片
原生家庭與信仰,如何塑造你的財務觀 📖 本篇文章目錄 她總是說:「我就是不會理財啊!」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財務上跌倒? 什麼是「能力圈」?為什麼財務也有能力圈? 原生家庭與信仰,偷偷塑造了你的財務能力圈 如何擴展自己的財務能力圈? 畫出你的原生金錢地圖 🎬 她總是說:「我就是不會理財啊!」 小惠每次月底吃泡麵時,總是苦笑著說:「唉呀,我就是不會理財啊!」 她的帳戶總在月底乾涸,信用卡分期付款成了生活常態。無奈的是,小惠的媽媽也曾經這麼說過:「錢就是賺來花的,開心就好。」 直到有一天,小惠開始好奇: 難道「我不會理財」也是一種遺傳嗎? 她回望自己的成長過程,赫然發現——自己無意間正在重演父母的金錢劇本。 而這個劇本,悄悄地定義了她人生中那一小塊微弱發光的「財務地圖」。 💭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財務上跌倒?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? 明明知道該存錢、該理財,卻總是三分鐘熱度;明明立下決心規劃未來,卻又忍不住刷了一張卡,安慰自己「下個月再說」。(減肥好像也是這樣!咦~) 別急著自責。 問題往往不是你意志力不夠,而是——從一開始,你的財務能力圈就被劃定得很小很小。 你可能從來沒被真正教導過: 怎麼管理金錢?怎麼規劃未來? 我們只是自然地、下意識地複製了從小耳濡目染的一切。 就像是在一座陌生的城市裡迷路,卻從沒有人給過你一張完整的地圖。 🔍 什麼是「能力圈」?為什麼財務也有能力圈? 如果你玩過電玩裡大型角色扮演遊戲,會知道: 一開始,角色手上只有一小塊點亮的地圖,其他地方一片黑暗,等待探索。 財務能力圈,也是這樣的。 「能力圈」(Circle of Competence)這個概念,由股神巴菲特提出。他說過:「能力圈的大小不重要,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邊界。」 簡單來說:你的財務能力圈,就是你真正理解、能正確處理金錢事務的範圍(認知)。 有人可能懂得計帳記帳與基本保險,對退休金、稅務有點模模糊糊;或者對股票、債券、不動產、指數(ETF)有一些了解。卻對百百種的衍生性商品,如期貨、選擇權、權證、外匯或差價一無所知;這些不熟悉的領域,就像地圖上黑暗未探索的區域——模糊、危險、容易迷失、被詐騙。 問題往往不是你不知道,而是你「以為自己知道」。 一旦闖進黑暗地帶,輕則虧損,重則損失慘重。 在財務的世界裡,有...

你對金錢的第一印象從哪裡來?

圖片
 你對金錢的第一印象從哪裡來? 目錄 故事開場|五歲時她偷了一枚硬幣 原來我對錢的感覺,早就被「家庭模式」定型了 錢不是問題,是我們怎麼「學會」看錢 建立健康金錢觀的 3 個方法 練習:寫下你的金錢記憶地圖 🎬 故事開場|五歲時她偷了一枚硬幣 「我那時才五歲,記得爸媽吵架時我從爸爸口袋偷了十元硬幣,去巷口買一包糖果……那是我第一次『擁有錢』,卻感到心虛又害怕。」 你還記得你人生中第一次「使用錢」的經驗嗎?那個片段,很可能悄悄塑造了你到今天的金錢觀。 小美第一次用錢的經驗,混雜著偷竊的罪惡感、甜食的慰藉,以及對家庭衝突的逃避。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記憶,卻在她心中埋下了「金錢與負面情緒連結」的種子。長大後,她發現自己每次花錢都帶著一絲不安,彷彿在做錯事。 而你呢?你與金錢的第一次接觸,是怎樣的故事? 💭 原來我對錢的感覺,早就被「家庭模式」定型了 許多人對錢有一種說不清的情緒:有些人從小被教導「錢很髒,不要談」,有些人則從家庭爭吵中學會「錢會帶來分裂」,還有人在物質匱乏中長大,把錢視為唯一安全感來源。 我們的 第一印象 ,往往決定了我們未來是否能自由地談錢、用錢、管理錢。 研究表明,孩子從 3-7 歲就開始形成金錢觀念,而這些早期印象通常會持續影響成年後的財務行為。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以下這些模式,可能就是童年金錢經驗在作祟: 即使有足夠儲蓄,仍然對未來感到財務焦慮 衝動性消費後總感到強烈罪惡感 不敢與伴侶坦誠討論金錢議題 對財富或成功有著矛盾的感受 這些都是我們內在「金錢故事」的投射,而故事的開頭,很可能就寫在你童年最早的金錢記憶中。 🔍 錢不是問題,是我們怎麼「學會」看錢 你對錢的感覺,早就被「家庭模式」定型了。 有些人花錢毫不手軟,好像錢用不完;有些人連買一杯手搖飲都要猶豫很久。這些「用錢的個性」,其實早在我們小時候的家庭生活中,就默默地被寫進我們的潛意識裡了。 若你從小看到父母常為錢爭吵,你可能下意識認為「錢=危險」,長大後對錢很焦慮。 若你被教導「不要亂花錢」,你可能會對花錢有罪惡感,即使是買自己需要的東西。 若你經歷過拮据生活,你可能過度儲蓄,卻無法享受生活。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金錢劇本 Money Script ,是我們從小學會、卻從未察覺的金錢信念。 心理學家布拉德·克洛奇(Brad Klontz)的研究發...

淺談基督徒的金錢觀:神怎麼看錢?我們又該如何管理?

圖片
「你太愛錢了?」這句話,讓她遠離上帝十年 💬 一句話,讓她沉默十年 「你是不是太愛錢了?」 這句話,是珊珊在教會小組裡,聽到的第一句「關心」。那年她剛轉職進入金融業,收入比以前穩定許多,也開始學習投資與保險,樂於請弟兄姊妹喝咖啡、分享財務心得。她覺得,這是神給她的恩典,也是她願意管理的責任。 沒想到,小組長的一句話,像是一盆冷水,澆熄了她對金錢話題的熱情。她開始不敢談財務、不敢分享見證,甚至,不敢向神禱告財務的需要。 她後來說:「那句話困擾我十年,我一直以為,愛錢就會讓我變得不屬靈。」 🔍 是錢的問題?還是我們對錢有誤解? 在教會裡,「金錢」往往是一個敏感話題。 有些人擔心談錢顯得「很現實」;有些人甚至覺得「越窮越屬靈」。但聖經真的這樣說嗎? 耶穌在《馬太福音》6:24 說得很清楚: 「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;不是惡這個、愛那個,就是重這個、輕那個。你們不能又事奉神,又事奉瑪門。」 注意,耶穌不是說「不能擁有金錢」,而是說「不能 事奉 金錢」。問題不在你有沒有錢,而是錢在你心中佔據了什麼地位。 🙈 基督徒常見的 5 個金錢迷思 這些年,我在授課與陪伴牧者、傳道、宣教士、基督徒的過程中,發現許多人對金錢有錯誤的認知,以下五個迷思,你我可能都曾經有過: 1️⃣ 談錢就不屬靈? 「我來教會是敬拜神,不是談錢的!」 其實,聖經中有 數千處經文 提及關於錢財的教導,可見「金錢」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課題​也是信仰的操練場之一。 2️⃣ 有錢就是蒙福,沒錢就是失敗? 神祝福亞伯拉罕擁有大量資產,但耶穌也稱讚只奉獻兩個小錢的寡婦。神看重的,是「心」不是「存款數字」。 3️⃣ 越窮越屬靈? 財富可能帶來驕傲,但貧窮也可能帶來焦慮與抱怨。重點不在金錢的多寡,而在於我們是否「以神為主」。 4️⃣ 金錢是萬惡之根? 《提摩太前書》6:10 說的是「 貪財 是萬惡之根」。金錢本身是中性的,是工具不是毒藥。 5️⃣ 理財太現實,信心就不純粹? 有些人覺得信靠神就不該做財務規劃,但連約瑟都明白要為七年荒年預備糧食。信心與計畫不衝突,反而是互補。 📖 聖經中的金錢觀:財富是恩典,管理是責任 聖經不避談財富,反而提供許多理財智慧。這些人物的生命提醒我們: 亞伯拉罕 :牲畜與金銀極多(創13:2),但他仍慷慨待客,並把所得獻給神。 ...

Ivy的登山理財學:人生財務的上下山智慧

圖片
Ivy的登山理財學: 財務人生的上下山智慧 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,理財規劃就像一場精心準備的登山之旅。無論是攀登高峰的奮鬥,還是安全下山的安排,每一步都需要智慧、耐心與遠見。今天,讓我們透過這個深刻的比喻,一起學習如何在財務人生中既能享受攀登的喜悅,也能安然面對下山的挑戰。 🧗‍♀️ 那些登山教我的事 這些年來,Ivy攀登過台灣的玉山、嘉明湖、雪山......,也走過韓國漢拿山、日本富士山。每一座山都不只是征服高峰的壯舉,更是關於準備、堅持與智慧的學習歷程。站上山頂的那一刻當然令人振奮,但讓我印象最深的,反而是整個登山過程中的規劃與挑戰。 這些經歷讓我深深體會:登山與理財,其實如出一轍——都需要長遠規劃、風險評估、持續投入,還有在面對變化時的靈活應對。 🧭 登山與理財的雙重旅程 登山不只是為了山頂的榮耀,而是一個完整的過程——從準備、攀爬到平安下山;理財也不只是為了財富高峰,更關乎晚年的使用與傳承。 很多人在財務上犯了一個錯誤:只努力「上山」(賺錢與投資),卻忽略「下山」(退休與傳承)的規劃。結果就像登山者只顧著衝頂,卻在下山時失足,反而受傷更重。 ⛰️ 上山之道:財富積累的智慧 基礎理財:持續前行的能量來源 就像登山者需要食物和水,良好的理財基礎提供你穩定的現金流和應急能力: 緊急備用金(3-6個月) 債務管理與信用紀律 預算規劃與花費掌握 人身保險:財務風險的防風衣 保險就像防風防雨裝備,是你在面對人生風險時的保護網。醫療、意外、重大疾病險,都是抵禦突發風暴的重要配備。 退休準備:為未來搭建營地 沒有人會永遠往上走。你需要一處安心紮營的地方——退休帳戶、投資組合與長期儲蓄,就是那座營地的地基。 🏠 下山之術:財富運用與傳承的智慧 退休收入策略:安穩下山的杖 支出預算與生活設計 資產提領計劃 收入來源多元:年金、保單、租金收入等 遺囑與財產規劃:指向家的地圖 沒有遺囑,資產就像散落的地圖碎片。提早準備遺囑、資產清單、醫療指示書,是為家人鋪好回家的路。 財富傳承:交給下一代的手杖 真正的傳承,不只是錢,而是價值觀: 舉辦家庭財務會議 教育孩子理財與奉獻的觀念 規劃慈善捐贈或基金設立 ✝️ 信仰視角:財富不只是管理,更是使命 對基督徒而言,理財不只是為了個人利益,而是活出信仰與愛的方式。 「上山,是實踐恩典;下山,是交棒祝福。」 「財務的好規劃,不是為了控制,而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