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5的文章

【沒寫過資產負債表?那你根本不了解你自己的財務】

圖片
圖說|「沒有資產負債表,理財拼圖永遠拼不完整。」 目錄 🎬 月薪六萬為何存款剩兩萬? 💭 看再多理財書,還是理不好錢? 🔍 資產負債表是什麼?為什麼你需要它? 🧰 三步驟完成你的資產負債表 📊 補上一張現金流表,找到你的儲蓄率 📋 整合成屬於你的「個人財務儀表板」 ✍️ 本週挑戰任務與更新建議 🎀 結語:理財從「看清自己」開始 一、為什麼你需要一張資產負債表? 🎬 月薪六萬,存款卻只有兩萬? 「我月薪六萬誒,怎麼銀行戶頭只剩兩萬?」 這不是你不會存錢,也不是你月光族,而是你真的搞不清楚,錢到底花去哪裡了。 我們太習慣用「薪水數字」來衡量自己是否富足,卻從來沒有人教我們,應該要用「 資產負債表 」來檢查真正的財務體質。就像看醫生要抽血檢查,理財也需要做「財務健檢」。 💭 看再多理財書,還是理不好錢? 很多人一接觸理財,就急著跳進選股、買房、領股息。但真相是: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個財務位置, 這就像拿著一張模糊地圖想要開車出遊,連自己現在在哪裡都不知道,又怎麼可能到達目的地?理財也是一樣,不先了解現狀,任何投資策略都是空談。 🔍 資產負債表:你的財務X光片 資產負債表不是會計專業才會用的工具,而是每個人都該有的「財務儀表板」,幫你看懂三件事: 你擁有什麼(資產) 你欠了誰(負債) 你是否能撐過一場財務風暴(淨資產+現金流) 理財的第一步,不是選股或買保險,而是:做出一張屬於你的資產負債表。 二、沒有資產負債表,他一直搞不清楚錢去哪了 Alan月薪 60,000 元,每月固定儲蓄目標 10,000 元,但半年後帳戶只剩 20,000 元。直到他第一次動手做資產負債表,才發現:每月多筆未列入的刷卡消費、訂閱扣款、分期付款等加總超過應儲蓄的60,000元。 這不是不會理財,而是沒寫下來,就永遠盲目看不見問題。 三、三步驟建立你的個人資產負債表 Step 1|盤點你的資產           現金類資產: 銀行活存、定存帳戶餘額 數位帳戶、外幣帳戶           投資類資產: 股票、ETF、基金的 目前市值 保險的現金價值(可去電保險公司,詢問可解約領回的金額) 數位貨幣、黃金等其他投資    ...

你只能賺到你能駕馭的錢:從能力圈開始的財務成長之旅

圖片
  「別羨慕別人會賺錢,你只是還沒建好自己的能力圈。」 📖 本篇導讀 台幣暴力升值背後的財富分水嶺 為何同樣的市場,有人賺有人賠? 巴菲特的能力圈理論:你只能賺到你理解的錢 打造「個人財務能力圈」的三階段實作法 本週挑戰:從舒適圈邁向成長圈 🎬 市場故事開場|一場安靜的財富重分配 2025的五月天,台幣對美元驟然升值 ,創下近十年來單日最大漲幅。 📌 李先生 |提前將美元兌回台幣,轉投資日本ETF,一來一回賺了15%,這筆獲利即將變成他的旅遊基金。 📌 張女士 |則持有大筆美元保單與海外資產,醒來發現美元資產縮水百萬,焦急打電話問理專「我該怎麼辦?」 相同的市場環境,為何結果天差地遠? 💭 情緒共鳴|不是不努力,而是「看不懂」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? 聽朋友談「資產配置」、「匯率避險」時,只能裝懂點頭 明明也看了理財書,卻覺得這些東西「好像不適合我」 總覺得自己與財務自由之間,有一道永遠跨不過的鴻溝 其實問題不是你不聰明,而是你 還沒建立自己的能力圈 。 🔍 財務觀念建設|能力圈是什麼? 來自巴菲特的經典投資哲學—— 「最重要的投資原則之一,就是清楚知道你自己知道什麼、不知道什麼。」 這就是所謂的 能力圈(Circle of Competence) 。 你只能: 在理解的範圍內做出正確判斷 在熟悉的領域中穩穩賺到錢 透過逐步學習,擴大能駕馭的財務範圍 所以: 你永遠賺不到 超出你能力圈 的錢,除非那只是一次運氣好。 這波台幣升值,就是一場「市場讀懂力」的考驗。 🧰 三階段實作法|打造你的財務能力圈 (之前的文章一直重複提醒) ① 認清現況:繪製「能力圈地圖」 👉 拿出一張紙,畫三層圓圈: 中心圈 :我熟練掌握的財務工具(如定存、活存、保險、基本ETF) 中圈層 :我懂一點但不熟練的領域(如匯率、股票、基金) 外圈層 :我感興趣但尚未學習的主題(如房地產、REITs、海外資產、幣圈) ② 系統擴展:一季一主題學習法 ✅ 避免三分鐘熱度,每季專注一項: Q1:匯率與外幣操作 Q2:ETF投資與指數策略 Q3:保單型儲蓄與退休金工具 Q4:全球資產配置入門 📚 工具搭配:一本書+一個Podcast+一...

為什麼對別人大方,對自己卻這麼小氣?

圖片
當花錢成為罪惡感的來源,存錢變成沉重的壓力——也許你該問問自己:「我到底怎麼看待自己?」 📝 目錄 情境故事:那支櫥窗 裡 閃閃發光的錶 心理解析:你的錢包裡藏著「我不值得」的情緒 自我探問:那些讓你猶豫的花費,真的是金錢問題嗎? 療癒方案:重建與金錢和自我的健康關係 實踐練習:設計你的「自我價值投資清單」 心靈筆記:給總是把自己放最後的你 ☕️ 情境故事: 那支櫥窗 裡 閃閃發光的錶 小芸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別人。 聚餐時,她總是先問大家想吃什麼,從不提自己的偏好。 送禮時,她費盡心思替每個朋友挑選最貼心的小物,卻從未為自己買過一樣超過千元的東西。 有一次,她經過櫥窗,看見一支手錶——簡約的金屬錶帶,配上淡藍色的錶面,像是天空剛亮那種晨光的顏色。 她站在玻璃前看了好久,眼裡閃著光,但還是轉身離開了。 「我其實不需要啦。」她這樣跟自己說。 當晚,她和一位多年的好朋友聊天。她隨口提到那支錶,語氣裡有點不好意思的喜歡。 朋友皺了皺眉說:「妳知道嗎?妳總是為別人設想,卻從來不肯為自己花一點錢。我不是心疼妳沒買錶,而是心疼妳總覺得自己不值得。」 幾天後,那支手錶出現在她桌上。沒有署名,只有一張小紙條寫著:「當妳願意對自己好一點,這支錶才真正屬於妳。」 ——一個永遠想提醒妳珍惜自己的朋友。 那天,小芸戴上了手錶。 時間依舊走著,但她開始學會放慢腳步,也開始問自己:「我今天想怎麼對自己好一點?」 💭 心理解析:你的錢包裡藏著「我不值得」的情緒 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情緒,那麼,妳可能正在經歷一種 「選擇性節儉(Selective Frugality)」 。 🎁 給別人的禮物總是精挑細選——因為「她值得」 💼 工作投資毫不手軟——因為「這是應該的」 👪 為家人花錢毫無怨言——因為「這是愛的表現」 💔 但對自己,卻總是忍不住說:「等我表現更好一點再說」 我們常常以為這是「沒錢」的問題, 其實不然,這是一種 金錢羞恥(Money Shame )與 價值感赤字(Self-Worth Deficit) 在作祟,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,不值得被善待。 當我們把價值感綁定在成就、貢獻、犧牲上的時候, 任何單純為自己好的行為,都會被我們誤解為「自私」或「浪費」。 🔍 自我探問:那些讓你猶豫的花費,真的是金錢問題嗎? 想像一下:你站在服飾店前,拿起一件你喜歡很久的洋裝,卻在結帳前又放下。 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