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對別人大方,對自己卻這麼小氣?




當花錢成為罪惡感的來源,存錢變成沉重的壓力——也許你該問問自己:「我到底怎麼看待自己?」

📝 目錄

  1. 情境故事:那支櫥窗閃閃發光的錶

  2. 心理解析:你的錢包裡藏著「我不值得」的情緒

  3. 自我探問:那些讓你猶豫的花費,真的是金錢問題嗎?

  4. 療癒方案:重建與金錢和自我的健康關係

  5. 實踐練習:設計你的「自我價值投資清單」

  6. 心靈筆記:給總是把自己放最後的你


☕️ 情境故事:那支櫥窗閃閃發光的錶

小芸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別人。 聚餐時,她總是先問大家想吃什麼,從不提自己的偏好。 送禮時,她費盡心思替每個朋友挑選最貼心的小物,卻從未為自己買過一樣超過千元的東西。

有一次,她經過櫥窗,看見一支手錶——簡約的金屬錶帶,配上淡藍色的錶面,像是天空剛亮那種晨光的顏色。 她站在玻璃前看了好久,眼裡閃著光,但還是轉身離開了。

「我其實不需要啦。」她這樣跟自己說。

當晚,她和一位多年的好朋友聊天。她隨口提到那支錶,語氣裡有點不好意思的喜歡。

朋友皺了皺眉說:「妳知道嗎?妳總是為別人設想,卻從來不肯為自己花一點錢。我不是心疼妳沒買錶,而是心疼妳總覺得自己不值得。」

幾天後,那支手錶出現在她桌上。沒有署名,只有一張小紙條寫著:「當妳願意對自己好一點,這支錶才真正屬於妳。」——一個永遠想提醒妳珍惜自己的朋友。

那天,小芸戴上了手錶。 時間依舊走著,但她開始學會放慢腳步,也開始問自己:「我今天想怎麼對自己好一點?」


💭 心理解析:你的錢包裡藏著「我不值得」的情緒

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情緒,那麼,妳可能正在經歷一種「選擇性節儉(Selective Frugality)」

🎁 給別人的禮物總是精挑細選——因為「她值得」
💼 工作投資毫不手軟——因為「這是應該的」
👪 為家人花錢毫無怨言——因為「這是愛的表現」
💔 但對自己,卻總是忍不住說:「等我表現更好一點再說」

我們常常以為這是「沒錢」的問題, 其實不然,這是一種金錢羞恥(Money Shame)與價值感赤字(Self-Worth Deficit)在作祟,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,不值得被善待。

當我們把價值感綁定在成就、貢獻、犧牲上的時候, 任何單純為自己好的行為,都會被我們誤解為「自私」或「浪費」。


🔍 自我探問:那些讓你猶豫的花費,真的是金錢問題嗎?

想像一下:你站在服飾店前,拿起一件你喜歡很久的洋裝,卻在結帳前又放下。 那一刻,你心裡出現的是哪句話?

🔍「我的預算允許嗎?」——是理性判斷
🔍「我真的需要嗎?」——是實用考量
🔍「我配得上這樣的東西嗎?」——這才是真正讓你遲疑的聲音

這些觀念往往讓我們陷入匱乏思維(Scarcity Mindset), 從小我們聽過太多這樣的話:

「錢要省著用,不可以亂花」 、「女生不要太享受,要節儉持家」、 「要幫別人,自己吃苦沒關係」,當這些觀念內化成我們的信念, 每一次對自己好一點,就像違背了某種「道德義務」。但神從沒說「你要愛人如己」的「己」可以被忽略。 祂也渴望妳被愛、被善待、被溫柔以待。


🧰 療癒方案:重建與金錢和自我的健康關係

要走出這種「對自己吝嗇、對別人大方」的模式,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:

1️⃣ 覺察妳的金錢信念
寫下你小時候常聽到的金錢語錄,那些潛藏在你心底的『金錢劇本(Money Scripts)』,問問自己:這些信念仍然適合現在的我嗎?

2️⃣ 分辨「自我照顧」與「情緒消費」
一杯星巴克咖啡可以是品味,也可以是療癒安慰。 一件衣服可以是虛榮,也可以是重拾自信。 關鍵不是花不花錢,而是:這筆錢是否真實回應了妳的需要?

3️⃣ 重新定義「我值得」
你不需要更努力、更瘦、更棒,才值得被善待。 妳的價值,從來也不是用存款來衡量。


✍️ 實踐練習:設計你的「自我價值投資清單」

🌸 無罪惡感花費清單:

  • 每週一次最喜歡的咖啡館

  • 一堂讓自己充實的課程

  • 能療癒你的香氛或好書

  • 替自己添購一件提升質感的小物

  • 一趟沒有罪惡感的小旅行

🌱 零成本自我照顧表:

  • 給自己每天15分鐘的獨處與深呼吸

  • 練習說「不」,設立健康邊界

  • 寫下三件今天做得好的小事

  • 對鏡中的自己說出一句欣賞的話

  • 感謝今天為自己做出的每一個選擇

💫 價值感提升計畫:

  • 把「花在自己身上」視為一種自我照顧,而非任性

  • 幫「照顧自己」設一筆明確的預算,給自己安全範圍的善待自己

  • 從小金額開始練習「不自責的花費」


🎀 心靈筆記:給總是把自己放最後的妳

親愛的妳,

妳願意對朋友好、對家人好、對工作負責。 但在這麼多付出裡面,妳有沒有忘了:也要好好對待自己?

妳的價值,不需要透過省錢、忍耐、犧牲來證明。 妳的價值,來自於妳是被神所愛、所珍惜的那一位。

那杯咖啡,不只是咖啡。 那本書,不只是消遣。 那場旅行,不只是安慰。它們是妳對自己說:「我看見妳的辛苦,也願意給妳一點點溫柔的回應。」

神給我們管理金錢的能力,是為了祝福更多人,當然也包括妳自己。 

💛 Ivy的生活理財小教室,我們下次見。




本文相關的專有名詞:

  1. 財務自虐(Financial Self-Flagellation) - 描述一種不斷懲罰自己的消費行為模式,即使經濟狀況允許也拒絕對自己好。
  2. 匱乏思維(Scarcity Mindset) - 即使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,仍然持續以資源不足的心態看待金錢和消費。
  3. 金錢羞恥(Money Shame) - 與消費相關的深層羞恥感,特別是當消費指向自我需求時。
  4. 價值感赤字(Self-Worth Deficit) - 描述個人價值感低落導致無法為自己花費的心理狀態。
  5. 選擇性節儉(Selective Frugality) - 專指那種對他人慷慨,但對自己極度節儉的行為模式。
  6. 財務罪惡感(Financial Guilt) - 特別是針對自我享受型消費產生的內疚情緒。
  7. 過度犧牲傾向(Excessive Self-Sacrifice Tendency) - 在心理學上,常用來描述那些習慣性將他人需求置於自身需求之上的行為模式。
  8. 儲蓄強迫症(Compulsive Saving) - 過度關注儲蓄而忽視健康的自我投資。

    財務治療(Financial Therapy)領域,這些行為模式通常被視為需要探索和處理的金錢劇本(Money Scripts)之一,反映了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深層金錢信念。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🤔 是不是勞保保滿60個月、投保45,800元,就能提早退休、輕鬆等月退?

【沒寫過資產負債表?那你根本不了解你自己的財務】

淺談基督徒的金錢觀:神怎麼看錢?我們又該如何管理?